一、海外环境:美国降息周期加速与人民币汇率企稳
2025年下半年,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将呈现"东稳西缓"的总体格局。美国经济在经历了上半年的波动后,降息周期有望加速。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,5月核心PCE已回落至2.7%,美联储对2025年PCE的预测值略下调至3%,显示出对通胀风险的担忧正在松动。美联储官员近期表态支持最早7月降息,这一政策转向将显著影响全球资本流动格局。
与此同时,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出现缓和迹象。2025年5月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速为-34.5%,虽然仍处负增长区间,但关税政策的边际影响正在减弱。在这一背景下,人民币汇率企稳回升,5月外资增持境内股票规模显著扩大,银行结售汇顺差持续增长,市场远期结汇意愿增强。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,市场主体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趋于稳定,这为下半年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值得关注的是,美国国债市场压力可能成为影响全球流动性的关键变量。2024年美国国债利息支出高达8811亿美元,同比增速达33%,占财政总支出13%,首次超过国防支出。这一趋势在2025年延续,可能迫使美联储通过降息、重启QE等方式对冲需求端压力,进而为新兴市场创造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。
二、市场配置:港股领跑与中国核心资产重估
2025年以来,香港市场表现亮眼,成为全球资本配置中国资产的重要门户。截至二季度末,恒生指数累计上涨约20%,恒生科技指数年内涨幅达21%,领跑全球主要股指。个股方面,恒生指数成份股中的周大福、小米集团、汉森制药等年内涨幅超过50%,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。
港股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尤为引人注目。自2018年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以来,新经济企业在港股的数量占比从1.3%增加至2025年二季度的约14%,市值占比由2.8%上升至28%。恒生科技指数深度聚焦AI产业链,涵盖阿里、腾讯、小米、中芯国际、比亚迪等中国科技领军企业,成为反映中国创新活力的"晴雨表"。
从估值角度看,港股仍处于全球资本市场的价值洼地。其中,AI产业链的性价比优势尤为突出,港股软件服务及传媒等下游行业总市值占比达56%。与此同时,港股高股息资产吸引力持续增强,主流红利指数股息率维持在7%-8%之间,显著高于香港利率水平。2025年以来,险资已累计16次举牌港股上市公司,银行、公用事业等红利资产成为主要配置方向。
资金流向数据印证了市场对中国资产的信心回升。截至2025年6月底,南向资金通过港股通净流入超6800亿元,创历史同期新高,为2024年同期的2倍多。港交所上半年完成43宗IPO项目,募资总额达1067.13亿港元,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,反映出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的长期看好。
三、财政加力:逆周期调节与精准滴灌
在外需承压的背景下,财政政策成为2025年下半年稳增长的关键支柱。1-5月,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2953亿元,同比增长4.2%。其中,中央本级支出增长9.4%,地方支出增长3.4%,社会保障和就业、教育、科技等重点领域支出保持较快增速。
超长期特别国债与专项债的加速落地是财政发力的重要抓手。财政部数据显示,前5个月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发行速度远超去年同期,预计下半年将重点支持"两重"建设(重大战略、重大工程)和"两新"政策(新型基础设施、新型城镇化)。这些资金将精准投向消费提振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,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。
产业升级领域获得财政重点倾斜。1-5月,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.7%,其中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大增17.3%,高技术制造业中的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、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等同比增速超过20%。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.8%,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增长9.0%和8.6%,印证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中的积极作用。
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强调,下一步将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,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。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使用进度加快和专项债进一步放量,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将持续显现,为实现全年GDP5%的增长目标提供坚实保障。
四、产业升级: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
2025年下半年,"培育新质生产力"将成为产业政策的核心主题。在4月30日的座谈会上,明确指出"'十五五'时期,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"。这一战略导向正在深刻重塑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与节奏。
从政策层面看,"两重""两新"建设持续推进,为企业技术改造和高技术产业投资提供了强劲支撑。2025年1-5月,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.6%,装备制造业增长9.0%,显著高于工业平均水平。工业机器人密度达322台/万人,人形机器人试点应用于汽车制造等领域,自动化应用加速普及。
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呈现多点突破态势。国家已出台针对轻工、电子信息、医药、电力装备等多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,工信部持续推进制造业新技改城市试点工作。这种全方位、多层次的转型策略,正在为传统工业创造新的增长点。
绿色转型步伐加快,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行业迎来技术升级浪潮。2024年中国碳排放总量与2023年基本持平,其中国网能源研究院预测,在加快转型情景下,中国有望在2025年前后实现碳排放达峰,较原承诺提前5年。这一进程将催生大量技术创新和产业机遇。
值得注意的是,逆全球化趋势客观上加速了我国技术自主创新。在量子通信、特高压等领域,中国已实现"换道超车",形成非对称竞争优势。随着全球供应链重构,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正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能力提升,为"十五五"期间的产业升级奠定基础。
五、科技突破:AI国产化与量子计算商业化
2025年下半年,中国科技领域将延续纵深发展态势,呈现"技术突破-应用深化-监管完善"的三角格局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,提出"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",重点培育生物制造、量子科技、具身智能、6G等前沿领域。
AI国产化进程显著提速。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在性能和训练成本方面展现优势,推动AI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。斯坦福AI指数报告显示,中美顶级模型性能差距已缩小至0.3%,中国在AI专利数量上占全球60%。预计下半年AI将在医疗、教育、金融等领域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和价值。
量子计算实现商业化突破。从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到量子计算云平台"夸父",再到第二代离子阱量子计算商业化原型机,我国量子科技研发已进入成果转化阶段。这些突破不仅解决了系列重要科学问题,更为未来计算能力跃升开辟了新路径。
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。1-5月全国财政科学技术支出3609亿元,增长6.5%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100%,集成电路企业享受最高10年减免税负优惠。信贷方面,一季度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.33万亿元,同比增长24%,显著高于总贷款增速。
面对美国从"产品限制"转向"标准围堵"的技术管制策略,中国通过"新型举国体制"突破卡脖子技术,2025年研发投入强度预计提升至2.8%,基础研究占比达12%。这种"有效市场+有为政府"的协同机制,正推动新质生产力领域形成系统竞争优势。
六、消费亮点:从"需要"到"想要"的服务消费升级
2025年下半年,中国消费市场将持续向服务消费、个性化消费、悦己消费等高端需求升级。一季度全国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5.4%,其中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增长13.9%,在各消费分项中增速领跑。
旅游消费呈现爆发式增长。2025年一季度,国内出游人次达17.94亿,同比增长26.4%;出游总花费1.80万亿元,增长18.6%。其中,农村居民出游人次和花费分别增长39.2%和39.6%,显示出下沉市场的巨大潜力。这种从"物质"向"情绪"、从"需要"向"想要"的消费升级,标志着中国居民消费已进入新发展阶段。
政策层面大力支持消费扩容升级。6月24日,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》,强调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。文化旅游、体育、娱乐、教育培训、养老托育等领域将获得更多金融资源,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。
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成效显著。中央已下达两批共计1620亿元以旧换新资金,带动销售额超2024年全年水平,后续还将有1380亿元资金分批下达。地方政府按9:1比例配套资金,部分地区还额外安排地方资金,形成政策合力撬动消费市场。
国际经验表明,当人均GDP跨越1万美元关口后,服务消费将迎来加速发展期。美国表现为娱乐、体育、医疗等服务消费扩张,日本则体现为兴趣、动漫、休闲等领域增长。中国正在走出一条符合本国特色的消费升级道路,服务消费有望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。
七、中国元素:文化出海与入境旅游繁荣
随着综合国力提升和文化自信增强,中国元素在全球的影响力持续扩大。2025年一季度,全国移民管理机构查验出入境人员1.63亿人次,同比上升15.3%。其中外国人入境1743.7万人次,同比增长33.4%,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。
入境便利化政策成效显著。2025年以来,中国实施东盟国家旅游团入境云南免签、珠海居民赴澳门"一周一行"等新措施,推进出入境证件"全国通办""全程网办"。这些制度型开放举措有力促进了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。
文化创意产品出海表现亮眼。"黑神话·悟空"登顶多平台全球销量第一,"哪吒2"进入全球影史票房前五;泡泡玛特、老铺黄金、霸王茶姬等国潮品牌行销亚洲及全球;"苏超"赛事获喜力啤酒等国际品牌赞助。这些成就彰显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。
军工装备出海改变全球印象。在马来西亚兰卡威航展和巴黎航展上,中国明星战机组团亮相,歼-10CE、歼-35A等新型装备引发国际关注。中国制造的战机正在改变世界对中国军工能力的认知,甚至重塑全球军工贸易格局。
下半年,中国将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和上合峰会等重要主场外交活动,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中国元素和文化自信。这种软实力输出与硬实力提升相互促进,正构建起更加立体、多元的国家形象。
八、政策支点:精准调控与内需释放
2025年下半年,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协同发力,精准调控与内需释放并重。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偏松,持续调控利率走廊,各主要品种利率稳中有降,为经济复苏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。
资本市场方面,中国版平准基金发挥积极作用,支持股指筑底回升,释放信心信号和财富效应。这一创新举措既稳定了市场预期,又增强了居民财产性收入,间接促进了消费能力提升。
房地产市场政策注重长短结合。在加大存量商品房和土地盘活力度的同时,完善房地产金融基础性制度,构建发展新模式。这种兼顾短期稳定与长期转型的政策思路,有助于实现房地产业软着陆。
金融支持消费政策密集出台。《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》提出六个方面19条举措,从增强消费能力、扩大金融供给、优化消费环境等维度全面发力。这些政策将有效衔接供给侧创新与需求侧升级,形成良性循环。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政策执行更加注重"精准滴灌"。地方政府推出"算力券、模型券"等创新工具,对AI企业使用算力成本给予定向补贴。这种精细化施策方式,大幅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。
九、外交外贸:制度型开放与区域合作深化
在全球贸易环境调整的背景下,中国正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,深化区域经济合作。5月20日,中国与东盟全面完成自贸区3.0版谈判,预计年底正式签署议定书。这一升级版自贸协定将全面推进亚洲地区的产业链融合。
5月27日,东盟、中国和海合会发布三方联合声明,期待中国海合会自贸协定谈判早日完成。这种多层次、广覆盖的区域合作网络,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加稳定、透明的制度环境。
军工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。在马来西亚兰卡威航展上,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军政代表团密集到访中国展台;巴黎航展上,歼-35A海外首展引发广泛关注。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,正改变全球军工贸易格局。
下半年,中国将举办上合峰会等重要国际活动,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。通过共建"一带一路"高质量发展,中国与沿线国家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经贸联系,为全球供应链稳定作出重要贡献。
面对美国主导的"小院高墙"策略,中国选择以更高水平开放应对封闭排他,通过制度型开放升级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。这种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,正在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与支持。
十、中国道路:新质生产力与人类命运共同体
纵观全球现代化历程,中国正走出一条人口规模巨大、共同富裕、物质精神协调、人与自然和谐、和平发展的新道路。与英国依靠航海殖民、美国依赖战争需求的现代化路径不同,中国以新质生产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引,开创了和平发展的大型经济体现代化新模式。
电力和新能源供应是全球现代化的重要基础。中国在这一领域已稳居世界第一,为14亿人口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能源保障。这种以清洁能源为支撑的发展模式,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趋势。
从历史视角看,1914年英国尝试通过货币改革缓解财政压力,2025年美国推行"稳定币"和"大而美法案",这些措施能否实现长期稳定仍存疑问。相比之下,中国坚持做好自己的事,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,聚焦"五统一、一开放",为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制度基础。
中国经济的双循环体系正从供给侧建设向消费侧发力转型。无论是九大战略新兴产业代表的商品消费,还是300多种细分需求代表的服务消费,都需要更高水平、更大规模、更丰富种类的循环体系支撑。市场化建设是保障消费可持续扩张的关键,统一大市场制度则是中国特色的市场化路径。
"有为政府,有效市场"的协同机制,正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系统竞争优势。从AI国产化到量子计算商业化,从文化出海军工装备出口,中国创新呈现全面突破态势。穿越修昔底德陷阱,以九大战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"新质生产力"进步势不可挡,以服务、文化、科技消费为代表的"新质消费力"进步势不可挡,以十四亿人现代化建设为代表的百年复兴伟业势不可挡。
风险与展望
尽管2025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总体向好,但仍需关注四类风险:
一是海外不确定性加大,美国对华关税滞后效应可能在三季度显现;
二是国内政策落地可能不及预期,项目审批效率和配套资金到位率存在变数;
三是科技创新遭遇瓶颈,AI、量子计算等领域面临技术封锁风险;
四是新旧动能转换迟滞,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可能慢于预期。
展望未来,中国经济走在一条需要战略耐心、但亮点纷呈的发展道路上。通过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扩大制度型开放,培育新质生产力,中国有望在全球经济"东升西降"的大趋势中把握先机,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。
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中国经济巨轮正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破浪前行。只要保持战略定力,坚持做好自己的事,持续释放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,就一定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,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,为"十五五"时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(本文数据仅供研究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;所述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见解,与任何机构立场无关)